“可以下潛至萬米海底的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究竟是如何下潛和上浮的?它在深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獅子魚1號在深海工作時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嗎?”
“潛航員需要經過很嚴格的訓練嗎?他們在水底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市民在“探索二號”科考船上觀看該船搭載的“奮斗者”號。
16日—17日,我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科考船應中國船政文化城之邀,參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與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顒邮兹?,預約參訪的市民邊聽科考人員講解邊提問題,現場熱鬧非凡。
15日12時30分,“探索二號”科考船??康街袊幕氰F水坪碼頭,這是3年來“探索二號”科考船首次返回福州。“探索二號”科考船是一艘深遠海綜合科學調查船,總長87.25米,型寬18.8米,滿載排水量6832.6噸,滿載吃水5.4米,總功率7160千瓦,最高航速可達14.2節,續航力大于15000海里,可同時搭載60名科考隊員在海上連續作業60天。它不僅可以支撐深海、深淵無人智能裝備進行各項海試任務,還可搭載萬米載人深潛器“奮斗者”號,對我國實現經略海洋的戰略目標有著重要意義。入列后,“探索二號”完成了各種海上科考作業,作業海區遍及中國南海、印尼巴厘海、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等。
值得一提的是,它和船政頗有淵源。“探索二號”建造初期是海洋工程船,2018年12月起在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適應性改造,包括船舶改建、潛水器收放系統、CTD吊機、折臂吊、絞車系統研制等。工程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僅用18個月就完成改造,于2020年6月完成適應性改造并首航。記者看到,船上特別設計了船政文化展示空間,其中40多間住艙以歷史上船政建造的船艦名稱命名,閱覽室、茶歇室等陳列了船政規劃圖、歷史照片等。
開放日活動現場,市民不僅能一睹“探索二號”科考船風采,其搭載的“奮斗者”號也備受追捧。
“奮斗者”號是我國首臺具備全球海域載人進入能力的重要裝備,也是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全國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近千名科研人員參與完成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總體設計、集成建造和海上試驗。2020年10月,“奮斗者”號前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實施萬米深潛試驗任務,當年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并于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截至目前,“奮斗者”號完成了190次下潛,全球有110人搭乘“奮斗者”號下潛,其中有32人下潛到萬米,萬米深潛次數和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獅子魚1號為什么命名獅子魚1號呢?”“海洋萬米以下一片漆黑,沒有植物,但是有微生物和軟體動物,比如我們在馬里亞納海溝看到的海參,不僅個頭大,而且全身光滑沒有突刺,通體透明。目前已發現魚類活動最深處為水下約8000米,是獅子魚。這也是‘獅子魚1號’命名的由來。”面對觀眾的提問,科考人員介紹道。
外形類似坦克的“深海爬行式移動作業平臺”,能夠搭載巖石破碎頭、鉆機、鏈式切割、機械手等模塊,完成海底行走、巖石破碎、挖溝和巖石樣本采集等作業任務。“該作業平臺采用寬履帶高履齒的行走方式,寬履帶可提高承載力,能夠適應海底稀軟底質情況,高履齒可提高平臺牽引驅動能力,在稀軟底質行走時不易打滑,具有復雜地形的行走和越障能力。”工作人員介紹。
與媽媽一同來參觀“探索二號”科考船的馬尾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姜崇誠說:“今天有機會登船參觀,很激動。我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和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烙印著船政文化印跡的‘探索二號’,承載著船政先賢向海圖強的夢想。”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說,“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將授予“探索二號”科考船“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海上分館”榮譽,“探索二號”科考船將以移動博物館的形式傳播船政文化、海洋文化。
據悉,“探索二號”科考船這次回到“娘家”將進行為期1個月的例行檢修,檢修工作主要包括船舶的主體外觀修護和動力系統維護保養、科考裝備維護保養以及生活保障設施維護改善等。(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通訊員 毛淑文 吳丹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