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建博物院舉行。
在“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現場,非遺項目精彩展演。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8日下午,在“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開宗明義,為論壇作了主旨發言。
論壇活動中,來自全國的各級文博單位代表、知名學者、跨界邀請文化名人、教育領域專家等各方人士相聚榕城。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國際博物館協會執委趙豐,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福建博物院志愿者代表吳乃心發表主旨演講,嘉賓們從自身實踐和體會出發,圍繞如何發揮博物館與博物館人在促進人民美好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關鍵性作用展開討論。
守住歷史印記
“18年前,我成為福建博物院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18年來,我堅持義務講解,成為福建博物院001號志愿者;2017年,在我60歲的時候,又成為福建省第一批五星級志愿者。”吳乃心在現場動情地分享自己成為博物院講解員的經歷。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通過志愿者的講解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有溫度,是博物館守護歷史資源的一種方式。
守護好文物,與時代同行。近年來,我國博物館行業注重高質量發展,舞蹈《唐宮夜宴》、詩劇《只此青綠》、短視頻賬號“意公子”等創新實踐不斷涌現,實現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在17日舉行的青年論壇上,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以一曲具有地域色彩的歌謠帶大家沉浸式走進該院音樂文物活化利用的具體實踐。
他介紹到,基于音樂文物的特殊性,22年來古樂團專注于復原古樂器、古樂曲,讓觀眾不僅能觀看,還能夠聆聽歷史。樂團還嘗試網絡直播,創新演繹流行音樂、經典名曲等。在當地,華夏古樂團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為今人奏古音,古樂煥發出時代的新魅力。
高等教育與文博事業密切相連。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在主旨演講中為大家介紹了新文科學者王傳超古人類DNA研究、廈門大學膠片電影修復團隊等數字賦能促進文物活化利用的文博科研實踐。
“高等教育與文博事業在知識傳播、文明傳載、文化傳承上具有共同責任,二者互相支撐、互相促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應當主動作為,從傳承、創新、協作、賦能四個維度著手,更加有力地服務新時代高等教育和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張榮表示。
18日,福建博物院,兩位參觀者認真觀察華林寺大殿木構模型。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在“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現場,小學生駐足觀賞清·樟木媽祖坐像(南海博物館藏)。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連接時代場景
隨著疫情過去,“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今年“五一”假期,多地博物館接待人數創下同期歷史新高,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院等熱門博物館出票即“秒空”。
“博物館在現實生活中占有獨特地位,是生活的人文客廳。”論壇演講中,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從生活、生態、生命三方面分享了他對博物館的思考。
當前,彰顯地區風貌、提升城鄉內涵、拉動文旅消費,博物館正日益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和名片,不斷為美好生活創建更多場景。
“故宮零廢棄”項目、中關村村史館“生境花園我來建”項目……青年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教育培訓組副科長楊婉麗分享了博物館學習如何助力美好生活的“故宮實踐”。
她特別介紹,2020年疫情期間,封閉了70多天的故宮博物院進行了首次直播,不僅彌補了大眾不能到故宮參訪的遺憾,更在富有人文內涵的直播中為社會注入正能量,把從歷史中汲取前進動能首次搬到了云端,為進一步挖掘、轉化、闡釋博物館資源提供了啟示。
“博物館的社會可持續性與它們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多樣性、可及性和包容性方面的作用有關。”圍繞“可持續性”這一主題,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成為與會專家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通過數字化轉型、創新資源配置、深入融合社區等方式,博物館服務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公眾。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6565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達1209家。此外,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發展流動博物館、鄉村博物館、“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等實踐,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
走向美好未來
2022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通過博物館最新定義。“可持續性”被首次寫入定義,引發關注。
“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青綠的色調、飛翔的鳥兒、生長的綠葉……現場,國際博物館協會執委趙豐通過此次活動海報的設計引入對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解讀。
“海報反映了國際博物館日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關于生命健康、人類福祉、氣候變化和陸地生物的關注和呼應,其目標直指美好生活。”趙豐介紹。
記者關注到,論壇上不少博物館從業者提到,維持博物館正常營運面臨著高能源消耗的問題。圍繞論壇主題,如何實現博物館在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實踐成為受關注的話題。
同時,論壇上呈現了上海玻璃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以及中國絲綢博物館“衣尚自然:服飾的美與責任”等相關的綠色實踐案例,也為這一熱點問題帶來了嘗試性解答。
博物致知,和合共生。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集萃之所,承載了賡續人類文明的重要功能。
“廣義的文化可持續性是指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分享了他對博物館可持續性在文化領域的看法。
2022年7月,經過五年的籌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據介紹,香港故宮館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及其他世界級博物館的珍藏,至今已接待110萬觀眾。
當前,“漢風”“秦漢文明”“華夏瑰寶”“大美亞細亞”等展覽引發國際社會熱議,通過合作辦展、國際論壇、人才交流等方式,我國正在與各國文博界不斷加深交往。
作為此次活動的專題展覽,福建博物院也推出“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展覽。圍繞主題,以省內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匯聚多省市博物館文物精品,從美學和文化角度講述中外交流歷史,集中展示海上絲綢之路,重現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悠久歷史。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支持和倡導的價值,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原則之一。我們應深化與國際博物館的合作,推動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加大力度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以文化交流展示國家的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軟實力,架起我國與世界各國溝通了解、相互學習、交流合作的橋梁。”吳志華說。(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