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主辦,陜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對外演出有限公司承辦的“沉醉與芬芳:中國品牌日·紅西鳳之夜”在上海舉行。眾多知名企業家、文化學者、行業專家等業內精英齊聚一堂,共論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中華優秀文化助力民族品牌發展建言獻策。安溪縣委副書記洪金城出席此次活動并發表致辭。
洪金城介紹,安溪地處福建閩南金三角,是中國烏龍茶之鄉、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近年來,安溪深入踐行“三茶”統籌理念,以創建國家首批農業現代示范區為契機,弘揚茶文化,做強茶產業,提升茶科技,充分發揮基礎管理扎實、產業鏈條完整、茶葉電商發達、銷售渠道暢通等優勢,打造中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安溪模式”。
洪金城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與各地專家深入交流,激發思維,為中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開辟更多新思路、探索更多新路徑,加強中國茶品牌建設,促進中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安溪鐵觀音”推動安溪富民強縣
2023年,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2.44億元,連續8年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安溪鐵觀音”區域品牌的發展,對提升安溪茶產業整體效益、推動安溪富民強縣戰略的實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富民方面,在安溪,80%的人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農民純收入的56%來自茶產業。2022年,安溪涉茶行業總產值3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萬元,112萬安溪百姓因茶脫貧致富奔小康。
強縣方面,安溪是千年古縣,曾是貧困大縣。改革開放以來,安溪找到了一條因茶而興、因茶而盛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2022年,安溪實現GDP907.18億元,綜合實力提升至全國百強縣第53位、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第11位。
同時,安溪鐵觀音區域品牌的發展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安溪茶產業涵蓋茶產銷、茶包裝、茶科研等全產業鏈。茶葉銷售方面,全縣共有淘寶鎮10個、淘寶村57個,2022年茶葉電商銷售80.47億元,占全國近1/4的市場份額,名列全國縣域涉茶電商第一位。同時,安溪縣內外茶業營銷人員達30萬,在全國有4萬多家茶店,掌控著全國50%以上的茶葉營銷渠道,每年從安溪銷售出去的各大品類茶葉達20萬噸以上,縣域茶葉交易量全國第一。茶包裝方面,年產值近60億元,成為重要的茶包裝生產地和集散地。茶科研方面,安溪擁有全國產茶區唯一的信息技術產業園區——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商務部牽頭研究的世界茶貿指數研究中心落戶安溪縣,每年與新華社、中茶院聯合發布鐵觀音質量安全白皮書。2022年,安溪在茶業界率先發射“安溪鐵觀音1號、2號”衛星,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和現代光學技術,開展病蟲害測報、土壤肥力監測、茶葉產量測算和茶園搶險救災等,茶園數字化管理步伐不斷加快。舉辦了首屆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吸引全國245個團隊總共1535人參加,涵蓋1470個專利(軟著),385個發明,共評選出優質創新成果37項,烏龍茶智能加工等10個項目落地轉化。
文化振興。2022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參與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雙世遺”。安溪縣對鐵觀音農遺核心區實行原生態保護,開展茶史跡調查,推動茶樹種質資源保護、農遺景觀提升,以此活化利用鐵觀音農遺系統,重塑安溪“世界烏龍茶發源地”形象地位。編排創作《鐵觀音》《古厝聽茶》等茶文化主題情景劇,以歌舞、戲劇、南音、茶藝等多種形式,演繹安溪鐵觀音的獨特文化魅力,展示安溪人“靠自己骨頭長肉”的精神特質。在設立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的基礎上,與中科院、中茶所、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設中國烏龍茶研究院、國際烏龍茶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平臺,開展基礎課題研究和應用課題研究。八馬、華祥苑等品牌茶企,頻頻亮相廈門金磚會晤、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中英、中印、中朝領導人會晤等重大外交活動,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安溪鐵觀音品牌國際化更進一步。
人才振興。安溪人發明了烏龍茶半發酵制作工藝、“短穗扦插”無性繁殖技術,發現并培育了鐵觀音,被稱為推動中國茶產業發展的“三大貢獻”,目前安溪共有安溪鐵觀音大師、中國制茶大師等各類大師38名。2008年,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安溪共有傳承人231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2名,省級傳承人7名,市級傳承人19名。安溪建成涉茶公辦實體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鐵觀音大師賽、茶業萬人培訓工程、非遺技藝傳習所等人才隊伍建設機制較為完備,茶葉技術人才相較其他產茶區,儲備充足、接續有力。
生態振興。安溪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安溪縣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立體推進,持續抓好生態茶園建設、造林綠化和茶山生態修復,筑牢茶產業生態底色,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嚴格把控茶葉質量,在全國率先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去化學農藥化等“雙減”行動,首創縣域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讓每杯茶從田間到舌尖全過程可追溯,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近6年來,安溪茶葉抽檢合格率達100%,連續16年出口茶葉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組織振興。安溪現有茶葉專業合作社1613個,家庭農場822家,58%農戶加入合作社或進入企業務工。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茶園生產合作、質量聯控比例達48%以上,有效規避了小農生產應對大市場的產業風險,實現了規模經營、質量聯控、集約管理,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完善物流體系,建成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點438個,縣、鄉、村三級物流覆蓋率達100%,2022年快遞量8307.32萬件,有效促進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進一步挖掘“安溪鐵觀音”生命力
區域品牌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標志,實現鄉村振興,更是離不開區域品牌的參與和助力。如何進一步挖掘“安溪鐵觀音”這一區域品牌的生命力,需要多方發力。
首先要聚焦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加強農遺生態保護與建設。實施茶山生態提升行動計劃,構建綠色防控體系和智慧茶園支撐體系,建設20萬畝綠色高質高效生態茶園。支持龍頭茶企創建技術研發中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體系。加強農遺文化保護與弘揚。加大茶產業發展史的研究及茶道、茶禮、茶法等文化的系統梳理,形成體系完整、特色鮮明的茶文化系統。啟動建設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核心區、世界茶藝茶道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茶業“地標”工程。加強農遺技藝保護與傳承。充分發揮中國制茶大師、安溪鐵觀音大師等產業領軍人才傳幫帶作用,深入開展鄉村振興萬人培訓工程、千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百名茶產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構筑安溪農村人才“金字塔”。
其次要打造“一帶一路”茶香通道,增強品牌競爭力。打造中國茶都。支持引進國內外龍頭茶企、各大茶類頭部企業在安溪建設“中央工廠”、精深加工中心,建設中國福茶產業數字科創園,提升城東茶葉新城板塊。深化品牌推廣。啟動新一輪海外市場布局,實施安溪鐵觀音海上絲綢之路“啟航計劃”。深耕重點市場。充分發揮茶促會各地分會作用,積極舉辦各類大型品鑒會、茶王賽,深耕茶葉市場,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
第三是把握茶葉消費新潮流,增強品牌向心力。聚焦“電商化”。整合企業電商平臺等資源,建設10個以上的茶產業電商園區,打造茶葉電商總部經濟。聚焦“多樣化”。順應新發展趨勢,推動產品向新資源產品延展,打造更方便、更快捷的消費產品。充分發揮安溪茶產業多樣性,豐富產品體系。聚焦“功能化”。加強茶葉功能成分利用基礎研究,支持利用茶葉開展營養功能性食品創制,發展“食字號”“健字號”“妝字號”等,力爭在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第四是構建產業發展高端平臺,增強品牌創新力。用好研發創新平臺。與中科院、中茶所等大院大所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依托中國烏龍茶產業研究院等平臺,持續開展基礎課題、實用課題研究。用好智慧茶業平臺。加強農業遙感、大數據、物聯網推廣應用及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機、農業機器人等新裝備在茶園生產管理的應用。用好投融資平臺。支持金融支農產品創新,繼續實施“金穗快農貸”“茶三通”等特色涉茶金融產品。
第五是培育大茶業發展體系,增強品牌帶動力。做強農文旅融合文章。開展39個茶莊園提質升級行動,打造“五園一體”(生態園、創意園、體驗園、名品園、文化園)的茶業綜合體,全面提升茶莊園的品牌效益和市場效益。加大茶配套產業培育力度。設立茶葉研發創新專項資金,持續做強茶葉包裝,建設茶葉包裝產業園,定期舉辦國內外茶葉包裝展銷會,推進茶包裝專業化、高端化、品牌化建設。
據悉,“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參與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安溪鐵觀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雙遺”,為中國茶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張寶珊)